双向赋能 校园联动发展
——川南幼儿师专教师“双岗轮值”驻园实践锻炼催生学前教育新生态
时间:2025-03-15 10:46:19   来源:川南幼儿师专艺术与体育学院   查看:235

春日的川南幼儿师专附属实验幼儿园里,美食工坊飘来阵阵艾草清香。中(3)班的孩子们围坐在小木桌旁,稚嫩的小手揉捏着青绿色的面团,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味道。川南幼儿师专派往附属实验幼儿园担任挂职副园长、指导教师花蕊穿梭其间,不时用手机记录下这充满生机的教学场景。

“这些鲜活的案例,都将成为明天《学前教育学》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花蕊笑着说道。这幕教学场景折射出川南幼儿师专自2024年启动的“驻园实践”成效——18名教师通过“双岗轮值”,构建起校、园、师、生协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新生态。

扎根实践:教育理论与童真世界的双向奔赴

“只有真正走进幼儿园,才能理解孩子们的真实需求。”花蕊回忆起第一次以“幼儿教师”身份走进课堂时的情景,传统教学理论与幼儿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让她深受触动。她精心设计的集体活动常被突发状况打断,预设的知识点难以引起幼儿共鸣。“孩子们用行动投票,让我意识到必须打破纸上谈兵的局限。”

作为同时担任高校《学前教育学》教师和幼儿园挂职副园长的“双师型”教师,花蕊带领团队扎根幼儿园三个月,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他们观察孩子们的游戏、生活和学习,记录每一个细节,试图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最终,他们开发出《二十四节气食育课程》,将传统饮食、民俗体验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

“孩子们在观察雨水、制作青团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自然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与动手能力。”花蕊兴奋地介绍道。这门课程因其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被幼儿园纳入园本特色课程,并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推广,惠及更多幼儿。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师李霞的创新实践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在创客工坊中,她带领大班幼儿开展“时间的秘密”项目式学习。孩子们用纸盘、彩色指针制作创意时钟,通过齿轮组装理解时针分针的联动规律;在调试表盘过程中感知整点与半点的数学概念。活动还融入空间认知——幼儿通过设计“时间广场”立体模型,观察时钟在不同空间方位的运行一致性。

“当孩子们用自制的时钟同步播报课间操时间,又在模型布局中发现钟表朝向不影响走时准确时,那种发现的喜悦胜过任何科研成果。”李霞翻动着手机相册里记录的教学瞬间:五岁幼儿趴在地上专注校准齿轮咬合度,或是踮脚比对模型钟表角度的模样,生动诠释了“玩中学”理念下的深度学习。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填补了园所数学与科学融合课程的空白,更通过系统梳理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案例资源包。这些鲜活的实践素材经过课程化改造,已纳入校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库。李霞加入的教学团队以《科学教育中的时间与空间认知》为主题,凭借“时间的秘密”微项目,在去年校级教学能力竞赛中荣获专业一组团队三等奖。

目前,李霞正着手将跨学科教学经验提炼为《幼儿园STEAM活动实施指南》,为师范生培养提供可迁移的实践范本。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幼儿园的课题研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挂职期间,像花蕊和李霞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欣霖聚焦美雅课程建设,开展《幼儿园本土传统文化美育活动》课题研究。她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系统性推动传统文化与幼儿美育的有机衔接,为幼儿园美育特色发展提供实践范本。同时,依托美雅课程框架,优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设计,构建“感知-创作-表达”三阶美育路径,并通过教师培训、教学比赛等途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这种“实践—反思—理论”的闭环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智慧赋能:高校智力激活园所发展新动能

每周二下午的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高校专家与幼儿园教师的“头脑风暴”如期举行。面对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川南幼儿师专组建专家指导团,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等形式进行精准帮扶。

物理学副教授余艳俐针对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的薄弱环节,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专题培训。她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帮助教师掌握“观察记录”“实验操作”“问题引导”等实用技能。青年教师黄祥庭课后感慨:“余教授的培训就像打开新视界,现在班里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参与度提升了60%。”

此外,《家园沟通实用技巧》专业课程教师张玉蕾还定期组织“家长课堂”。课堂上,张玉蕾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为家长们提供科学、实用的育儿指导。她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有效提升家园共育质量。家长满意度显著提升,家园关系更加和谐。

这种智力反哺正在结出丰硕的果实。在高校团队的支持下,幼儿园构建了美雅园本课程体系,形成了健雅、智雅、情雅三大课程模块。体育教师团队研发的《民族传统游戏课程》为健雅课程注入了活力,他们指导幼儿园教师将踢毽子、荡秋千等传统活动与体质监测数据相结合,为幼儿量身定制运动方案,显著提升了幼儿的运动能力。美术教师团队则将“非遗传承工作坊”引入情雅课程,教孩子们用竹编、扎染创作节日装饰。孩子们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技巧,还了解了背后的文化内涵。幼儿教学园副园长石帅欣慰地说:“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

协同共生: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挂职实践锻炼项目也为川南幼儿师专学生创造了宝贵的实践机会。2023级托育专业学生刘欣蕊跟随导师谢梦怡参与幼儿园“中秋主题活动”策划,从方案设计到现场执行全程参与。她深入了解了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学会了如何与孩子们互动、如何设计有趣的活动内容。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让我真正理解了‘以儿童为本’的内涵。”刘欣蕊的经历正是“校-园”协同育人的缩影。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交流,他们也更早地了解了行业现状和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家长对早教的过度焦虑,如何平衡教学内容与幼儿自主探索的关系等,这些都是课堂上难以获得的宝贵经验。

经过一年的深度合作,幼儿园实现了从“经验型管理”向“研究型发展”的转型,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幼儿园教师团队自主申报的《附属实验幼儿园“美雅”课程体系建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川南幼儿师专校级课题,标志着其从“学习者”迈向“研究者”。青年教师黄永俊在市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具备了自主发展的能力。

这种协同效应正在裂变。2024年,学校通过“校地园协同,学训教一体”的育人模式,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专升本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录取率达88%,其中公办本科录取300人,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学校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发展联盟的牵头单位之一,整合川渝地区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为地方学前教育注入新动能。

 春天里的幼儿园传统游戏区,孩子们在“跳房子”游戏中欢快跃动,不远处的高校教师与一线幼师正并肩记录游戏行为数据。这场教育的“春耕”行动,正孕育着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

(文:黄建刚/图:受访者)

编辑:邓怀伍   审核:陈伟

导入...